中央政法委機關報法治日報社主辦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文學·副刊

《重生》之憾,是過猶不及

2024-09-05 14:34:15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被犯罪踐踏過的生活無法還原;建立在罪惡基礎上的榮華亦難以為繼

圖為電影《重生》海報。

□ 李佳

繼《怒潮》之后,馬浴柯又在今年暑期檔的尾聲,推出了由他執(zhí)導的第二部犯罪、動作電影《重生》。主演依舊是張家輝、阮經天,故事依然聚焦于犯罪集團的暴行和毀滅。影片講述了在東南亞的縵城,販毒集團手眼通天,致使無數家庭破碎、瀕臨絕境;被害得家破人亡的退伍特種兵張耀(張家輝飾)、緝毒隊長安渡(阮經天飾)聯手搗毀犯罪集團的故事,而這一切的背后還隱藏著精心布置的棋局…… 

“兩個世界”鮮明對比,開掘類型片的深意

《重生》是一部酣暢淋漓的復仇影片。導演馬浴柯以其逐漸成熟的暴力美學結構,即血肉橫飛的冷兵器、子彈紛飛的熱兵器相互交替,對涉毒犯罪惡行進行了深刻揭示和全面清掃;在紙醉金迷與窮困潦倒、極惡與溫情的強烈對比中,帶來了既觸目驚心、又大快人心的觀影效果。

作為一部犯罪類型片,其在意義的開掘上具有鮮明意識,對于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有充分自覺。為了揭露毒品犯罪對全社會的深層危害,影片發(fā)揮影像語言的獨特功能,構建出兩個具有象征意味的世界。

其一,是以販毒集團首領穆坤豪宅為核心的窮奢極欲的“毒品帝國”;其二,是蜷縮在橋洞下、于黑暗中“爬行”的染毒家庭如蟲豸般的生存空間。前一個,顯赫到不可一世,似乎掌控一切,它有嚴密如蛛網般的架構,將金錢、權力玩弄于股掌之中;后一個,幾乎看不到希望,生活在這里的人目光呆滯、動作遲緩,他們受盡欺凌,毫無尊嚴可言,生活只剩一個目標:活著——甚至連這也相當渺茫。

兩個世界,形成了強烈對比。這“一明一暗”看似相去甚遠,實則“蟲豸空間”就是“毒品帝國”的地基、為后者輸送賴以存在的養(yǎng)分。影片有意讓二者交替出現,又通過幾個“小故事”點綴其中,夯實了它們的關聯:被騙灌下摻毒啤酒的女店主、被強行注射大量毒品的妹妹、被販毒集團小嘍啰多次催債、打砸的生活……從而讓毒品犯罪“敲骨吸髓”之惡昭然若揭。

在影像呈現上,這“一明一暗”兩個世界,又是一虛一實的?!皩崱钡氖菢蚨聪碌摹跋x豸空間”,苦難仿佛刻進時間里、刻在每個人身上,影片給出極盡細致的刻畫:破舊不堪的發(fā)電機,顫巍巍的陶罐、衣不遮體的穿著和每個人臉孔上的神情……苦難似有一種不可撼動性,它所造成的傷害已深深寫進了命運。而無論“毒品帝國”如何顯赫,卻是虛無縹緲的,無論是一開始漫天飛舞的鈔票,還是穆坤大得不真實的塑像,抑或綠得夸張的草坪、奢華得過分的陳設……都傳遞著“強弩之末”的既視感,隱含著“大廈將傾”的預示。而這樣的表現頗具深意:被犯罪踐踏過的生活無法還原;建立在罪惡基礎上的榮華亦難以為繼。

片中對于兩種花的特寫,更加深了這種隱喻性:絢爛無比的罌粟花和無人問津的路邊野花?!敖k爛”往往是“灼人”的,它無可挽回地奔向毀滅;而縱然無人問津者,也有存在的價值,于是小花通向了溫情。

片名“重生”,歸根結底是指那些受盡毒品戕害的家庭走出“蟲豸空間”、獲得新生。而在這個陰暗空間,發(fā)電機曾帶來過可貴的光明,小女孩將野花插在發(fā)電機上,是溫暖的抒情、遙遠的祭奠,更是點題。重生時刻,被罌粟花攪擾過的心,終將被野花撫慰。

復雜人物和過度反轉,恐有敘事“失控”之危

導演馬浴柯是演員出身,他十分注重并善于刻畫人物,當初就因為在《掃毒》中成功刻畫了“小人物”段坤,引起陳木勝導演的重視,他本人也因此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新人獎”。在他執(zhí)導的電影中,人物亦大都具有復雜性,性格富于層次感。

幾乎每個人物,都不只是其本身,而是具有符號的特指性。穆坤是“貪念”化身,他坐鎮(zhèn)毒品集團中心,仿佛一只盤踞在蛛網上的巨型蜘蛛,貪婪吸食“獵物”的身體和養(yǎng)分,老而不死,欲壑難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還妄想著“毒品帝國”的綿延。警察署長安佩則是“權力欲”的化身,他渴求權力,并為此不惜與犯罪集團沆瀣一氣,在他的陰霾籠罩下,充滿了暴力、罪行與控制。而犯罪集團“二號人物”赫塔和緝毒隊長安渡,又是前兩者的“衍生品”,不僅繼承了他們的欲望,還因為在其遮蔽下、壓抑太久,產生“執(zhí)念”,從而逐漸走向失控。

每一種“惡”,都令人印象深刻,而惡人們又幾乎具有相通的特質,即受到外在(欲望)掌控,故而不是他們自己。這些人物都是“符號化”的,雖感官刺激強烈,但難免對人性內在探索不足、缺乏余味。

而幾位主要人物,都是典型的“圓形人物”,具有充分的矛盾性與變動性,似乎每個人都有一個豐滿的“人物小傳”。影片最為公眾所知的宣傳海報,也寓指了這一點:海報上,在演員張家輝的臉上,血流成了小丑臉譜般詭異的弧線;而在演員阮經天的臉上,則凝固著邪魅、癲狂的笑容。從這張圖上很難分清,他們孰正孰邪,或許就是亦邪亦正、亦正亦邪。

“小丑”的形象,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寓意深遠,它不僅蘊含著人性的復雜,也象征著反抗、顛覆和自我反思,常常是一個普通人面對社會不公抗爭的具象化,既荒誕、又絕望,還暗藏著破壞的恐怖氣息。而張耀這個人物恰是如此,被毒品害得家破人亡后,他走上復仇之路,不惜變換身份,打入犯罪集團內部,以新的身份報復與破壞、利用與被利用,在將一切推到極致后,又頂著兩種身份迎接死亡。正是他親手制造的疤痕,將“小丑”的悲劇命運定格到自己的身上。

而安渡以一身制服的形象出現,寓指著其中潛藏的誘惑與危機,制服指代“公權力”,它既可以阻止危害,也可能帶來更大的危害。公權力的持有者,無異于在懸崖邊行走,一念之差,便可能萬劫不復。而安渡正是如此,他被叔叔安佩“洗腦”而成的價值觀,逐步將他推向失控邊緣。最終,他倒下的水塘里,漂浮著他畢生追求的金錢,如同一場鏡花水月。

除了兩位主人公,其他主要人物也是如此,如南茜(張榕容飾)、巴萊(馬浴柯飾),皆兼具多面性,讓人虛實難辨。而人物的潛在變動性,為情節(jié)的反轉提供了可能。影片剛過半,就迎來了反轉,而后套中套、局中局一個接著一個,“設局者”同時也是“套中人”。故事的節(jié)奏越來越快、發(fā)展超出預期,猶如一個巨大的旋轉陀螺,將所有相關人卷入其中。罪惡打下的“死結”,無疑要靠許多人的犧牲和獻祭才能破解,不到最后時刻,誰也不知鹿死誰手,而“答案”揭曉時刻,眾人瞠目結舌。

作為一部犯罪動作片,《重生》給人的觀感,有一些快意,也有一些迷茫。而作為導演馬浴柯的第二部電影,與其第一部《怒潮》相比,影片顯然更成熟,一改上一部敘事碎片化、硬反轉等不足。然而,過分復雜的人物,一定程度上,損傷了觀眾對于人物關系穩(wěn)定性的需求;過于頻繁的反轉,又很難避免“為轉而轉”的傾向,由此帶來硬傷,以致有人評論:當張耀說出“我來講講我們的故事”后,影片就開始“崩”了。由此可見,類型電影只有放下對懸念性、娛樂性的過度追求,尊重人性和故事的內在邏輯,才能避免“跑偏”和落入俗套。

責編:尹麗

聯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廣告征訂 | 本站公告 | 法律聲明 | 報紙訂閱

版權所有 Copyrights ? 2014-2023 helpmor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京ICP備10019071號-1 京報出證字第014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877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