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法委機關(guān)報法治日報社主辦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文學·副刊

給留學生講好中國法治故事

2024-06-20 13:25:59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我們的課堂教育正在讓越來越多的來華留學生把真實的中國與世界相連,并主動投身中外文明對話的大潮中”


圖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陳新宇。 受訪者供圖

圖為“面向世界的中國法史——中國法制史課程建設研討會”現(xiàn)場。   鄭超 攝

《法治周末》記者 鄭超

5月31日,北京,在“面向世界的中國法史——中國法制史課程建設”研討會上,清華大學法學院中國法碩士項目(LL.M.項目)的留學生們向在場專家、學者展示了他們在“中國法制史”課上收獲的學習成果。這些留學生分別來自德國、菲律賓、埃及、巴西、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十余個國家。

“中國法律體系”“中國法制史”以及“中西古今之比較”是上述會議的關(guān)鍵詞。其中,德國籍學生薩諾然((Nora Safa)就“清代司法制度”侃侃而談。埃及籍學生牟颯德(Mohamed Saad)、巴西籍學生陳怡倩(Larissa Chen Yi Qian)則在會上分享了他們的課程學習感受。

全英文授課的中國法碩士項目

從2021年起,清華大學法學院將面向留學生開設的“中國法制史”課設置為該中國法碩士項目的必修課之一,全程采用英文授課。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陳新宇是這門獨特的“中國法制史”課的主講人。法律史、比較法、法律職業(yè)倫理等是陳新宇多年來的主要研究方向。他還著有《尋找法律史上的失蹤者》《帝制中國的法源與適用》等專著。

此前,陳新宇曾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和日本名城大學進行訪學。訪學經(jīng)歷讓這位學者直觀地感受到國際化教育的重要性,也讓他的視野在立足中國的同時不斷與世界接軌。

近20年來,面向留學生、用英文授課的法律課在國內(nèi)多所高校相繼開設?!斗ㄖ沃苣酚浾呤崂戆l(fā)現(xiàn):2006年,北京大學法學院“中國法”碩士英文項目正式開辦;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全英文碩士項目正式啟動;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的“中國法LL.M.項目”正式招生開班;2019年,西南政法大學首屆“中國法”碩士研究生全英文項目班開課……

早在2005年,清華大學法學院就開辦了全英文講授國內(nèi)法律課程的中國法碩士項目?!巴苿游覈芍贫让嫦蚴澜纾瑪U大其對外影響,培養(yǎng)深入了解中國法律制度的高層次境外法律人才”是該項目的培養(yǎng)目標。招生對象為“具有境外法學本科學位或相關(guān)學科本科學位或具有律師、法官身份的外國人”。值得一提的是,清華大學中國法碩士項目創(chuàng)始人、清華大學法學院原院長王晨光對推動該中國法碩士項目發(fā)展作出過重大貢獻。

學術(shù)星空,薪火相傳。今年,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陳新宇成為該項目新一屆負責人。

2018年年初,教育部發(fā)布實施《法學專業(yè)類教學質(zhì)量國家標準》,明確法學專業(yè)核心課程體系,將“法律職業(yè)倫理”課程列入十門法學專業(yè)核心必修課程之一。在此背景下,2019年,清華大學法學院將中國法制史課設為中國法碩士項目的選修課,試行兩年后,又將中國法制史轉(zhuǎn)為了“職業(yè)倫理課程”門類下的必修課。

有專家表示,了解中國法制史是“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最主要橋梁,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輝煌文明,其中就包含法律文明或法律智慧。

但開設全英文授課的中國法碩士項目并非易事。語言就是一個必須克服的障礙:絕大多數(shù)學習中國法的外國學生不會漢語或僅略通漢語,他們無法用漢語學習專業(yè)課程并進行研究。因此,要成規(guī)模地招收外國學生,用外語進行教學是必要條件,包括課堂用語和教材。

十多年間,清華大學法學院逐步組建起一支能夠運用英文授課的教師隊伍,他們設計出了相應的課程體系,并編寫出了相應的課程資料和課件。該項目的留學生人數(shù)一度僅為個位數(shù)。2023年,留學生人數(shù)出現(xiàn)較大幅度提升,達到了18人。中國法碩士項目的留學生要在一年的時間里,系統(tǒng)地學習中國的憲法、行政法、民法、公司法、證券法、刑法、訴訟法、中國法制史等課程。

清華大學法學院歷屆招來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大多有扎實的法律背景,整體素質(zhì)優(yōu)良。比如,2023級菲律賓籍學生劉文良就來自法律世家,他本人還是菲律賓的在職律師。陳新宇記得,一名來自美國的學生曾在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獲得法律博士學位(J.D.),目前在芝加哥一家律所執(zhí)業(yè)。

給有良好法律背景的外國學生上課,對教師授課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挑戰(zhàn)。在傳授中國法知識的同時,學生們不同的文化背景、別樣的思維方式,也促使教師們主動思索和改進教學方法。

基于此,這并非一門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國法制史課。采訪中,陳新宇向記者介紹了這門課的特點:注重全球法律史與比較法的視角和方法;采用“翻轉(zhuǎn)課堂”的方式,由教師、助教和學生們共同完善課程設計。他還強調(diào),這門課不僅關(guān)乎傳統(tǒng)中國、近代中國,它還涵蓋了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與發(fā)展。很多參與這個項目的留學生本來就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興趣。在他們未來的工作中,很可能會與中國有業(yè)務上的往來。

陳新宇舉例道,來自巴西的2023級留學生陳怡倩(Larissa Chen Yi Qian),已經(jīng)參與到將中國民法典翻譯成葡萄牙文的編譯項目中。這名學生表示,對中國法制史的系統(tǒng)學習,使她加深了對中國法律體系的理解,這給翻譯工作帶來了幫助。早前畢業(yè)的馬來西亞籍留學生黃愷蘆(Kai Ru)目前在一家知名的物流公司做國際法務工作。此外,還有一些學生在中國律所的海外分所工作。

國際法律教育的背后實際上是全球法律市場的競爭,陳新宇解釋說,“來中國學習中國法律的留學生數(shù)量,也跟我國法律在全球法律市場上的地位有關(guān)”。

加強案例的建設和研究尤為重要

幾年前,陳新宇曾問過清華的留學生,他們對中國歷史上的哪個時代最感興趣,回答中出現(xiàn)最多的是漢朝、唐朝。而在陳新宇看來,近代法作為一種舶來品,古今中西問題在這一時期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通過對近代法律人群體的觀察與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這段時期精彩紛呈的法律史背后之規(guī)律與人心。這一時期的法律薈萃了古今中西的問題,有著奇妙的化學反應,展現(xiàn)了一種特殊的氣質(zhì),這在世界法律史上也是罕見的。當代中國,這種多元性的法律現(xiàn)象仍然存在,究其根源,仍可追溯到清末民國,因此值得深入研究。如今,他把這樣的觀點融入了日常教學當中。

在陳新宇看來,“給外國學生講中國法制史,就是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因此,他認為,在課上加強案例的建設和研究尤為重要。一些法治故事容易引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更深入的思考和討論。

一次,陳新宇在課堂上講到莫言的小說《檀香刑》,里面講述了清末的酷刑“檀香刑”,以及圍繞著這一酷刑發(fā)生的故事。實際上中國歷史上并沒有“檀香刑”這種刑罰,但是在歐洲的歷史上有類似刑罰,“用一根木柱刺穿身體來執(zhí)行死刑”,陳新宇介紹。

當時,一名來自法國的學生為了證實這一觀點,自發(fā)去查找資料,并找到了“當年在埃及的法國遠征軍對刺殺法國將軍的兇手施行這種刺穿刑罰”的圖片。

在教學中,由于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有各自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陳新宇注重對每一位學生的個體化教學。作為留學生項目的負責人,陳新宇還需要了解留學生們在生活上的特別要求。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高絲敏認為,中國法碩士項目(LL.M.項目)為中國法律與世界進行對話打開了又一扇窗。同時,“這也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新一代年輕法律人之間的對話機會”。

目前,清華大學法學院2023級中國法碩士項目(LL.M.項目)的留學生們即將畢業(yè)。陳新宇希望他們回國后,能將在課上學到的中國法制史與中國法律體系的相關(guān)知識以及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帶回國,傳遞給他們身邊的朋友、未來的同事。

陳新宇和中國法碩士項目的教師們也在進一步努力改進教材和課程設計。他告訴記者,該項目未來還將加強與其他學院的交流與合作。

“可以說,我們的課堂教育正在讓越來越多的來華留學生把真實的中國與世界相連,并主動投身中外文明對話的大潮中。”陳新宇說。

責編:尹麗

聯(lián)系我們 | 誠聘英才 | 廣告征訂 | 本站公告 | 法律聲明 | 報紙訂閱

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s ? 2014-2023 helpmor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法治周末》

京ICP備10019071號-1 京報出證字第0143號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502038778號